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成立于2023年,由谢辉教授主持,康健教授(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、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、欧洲科学院院士)担任学术顾问。中心以复杂环境中的多感官感知与交互机制为核心方向,研究重点涵盖声景理论、跨感官环境设计、声景与健康、声景遗产保护与应用。中心同时致力于推动声景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,并探索声景研究在乡村振兴与高等教育育人体系中的作用。
依托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,中心建有中西部地区领先的建筑声学实验室,已建立覆盖多类空间环境的声景数据库,完成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30个景区的声景采集,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余万条声音数据资源。研究成果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(IFLA AAPME)卓越奖、重庆市优秀勘察设计奖一等奖、重庆市创新争先奖、CECS标准科技创新奖等奖项。
在政策与标准制定方面,中心成果已应用于国家相关法规与规划,深度参与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》修订与《“十四五”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论证工作。团队主持编制我国首部医院、学校、旅馆和博览建筑的声学设计专项标准,参编ISO国际标准1部及国家标准4部,在我国声学规范体系建设中形成了重要影响力。
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方面,中心在云南绿春县开展声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,提出“古歌—传统村落—振兴”的保护模式,系统收录并整理哈尼古歌70余首(国家级非遗第二批名录)。成果入选2024年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,并作为典型案例获批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项目。
中心研究成果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。2024年,央视纪录片《生命长江》专题报道了中心在长江流域的声景与生态保护研究,团队采集了沿岸城市与保护区的珍稀动物声音,建立了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自然与人文综合声景数据库。该成果在“国际生物多样性日”也被新华社报道。
同时,中心注重跨学科交流与公共传播,策划并组织多项声景主题展览,包括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、2021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“未来之声”、2022年“聆听未来—声景设计展”、2023年“绿春之声”等,累计参观人数超过65万,为声景研究在学术界与公众领域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