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小学校声环境设计 第1部分:指标及要求》标准发布


根据《中国声学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》,经中国声学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组织审查,批准发布《中小学校声环境设计 第1部分:指标及要求》(T/SASC 02001.1-2024),自202491日实施。本标准由重庆大学谢辉教授主编,会同国内30家声学领域的高校、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编制,是中国声学学会发布的第1项团体标准。


关于发布中国声学学会九项团体标准的公告


中小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,其声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受教、教师授课以及师生交流等教学活动的效果,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。不良的教室声环境会干扰师生间的言语交流,降低学生对语音信号的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,使以语言为载体的知识传递受到阻碍,并会导致听觉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下降(如读写能力、计算能力),严重影响教学质量,甚至会影响少儿(尤其是15岁以下儿童)的早期智力开发。除此之外,中小学校声环境的优劣对师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,较高的背景噪声级会增加教师授课负担,引起声带疲劳。


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校声环境问题就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,发展至今已成为当前建筑声学领域的研究热点。美国、英国、日本均曾针对学校声环境问题召开专题研讨,各国也都已建立学校声环境相关标准或规范。与国外标准相比,我国现行标准对学校声环境的要求较为宽松,且相关指标较少,对教室的分类相对简单,不够完善和系统。为适应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,规范中小学校声环境规划设计,特制定本标准。


本标准服务于中小学校的使用者(教师和学生)、设计者和管理者,将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校声环境质量,营造健康、舒适的声环境,为中小学校的声环境规划和设计提供系统的设计指标及要求,引导我国学校建设的高质量发展。


《中小学校声环境设计 第1部分:指标及要求》封面和目次